天下煙葉在西南,清香芬芳滿華夏。西南煙區,中國煙葉生產當之無愧的“核心產區”。
一方水土孕化一方風物,氣候溫暖,雨熱同期,光溫同步,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機質,優越的自然條件,讓這片沃土成為種植中式烤煙的理想區域。生態決定特色,“天時”和“地利”造就了西南煙葉的獨特風格,成為西南煙區發展的基石。
天賜寶地,更需人力精心耕耘與呵護。回望西南煙區70年發展之路,幾代煙草人與無數煙農攜手躬耕于地頭、守望于田間,用辛勤的汗水、改革的魄力、創新的巧思,譜寫出一段西南煙區從小到大、由弱到強的崛起之歌。
歷經步履維艱的白手起家,走過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,暢享現代煙草農業的輝煌成就,時至今日,云、貴、川、渝四省市的煙葉種植、收購量在全國煙區中的占比達70%,為中式卷煙大品牌的崛起與發展提供著最堅實的原料保障。更重要的是,西南煙區的優質煙葉大多被用于行業中高端卷煙配方,“不可或缺”“無可替代”成為眾多工業企業評價西南煙葉時必用的詞匯。
春播一粒種,秋收百里香。從試種“一塊田”,到探索“一條路”,再到闖出“一片天”,西南煙區的蓬勃發展之路,正是中國煙葉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。
與傳統的北方煙區相比,西南煙區烤煙種植起步相對較晚。20世紀30年代,日寇犯邊,烽火燎原,山東、河南、安徽等當時的煙葉主產區相繼淪陷,烤煙生產受到巨大影響。為了滿足原料需求,自然條件優越、局勢相對穩定的西南地區開始了煙葉試種的探索。
1939年,民國政府財政部在四川省郫縣設立煙葉示范場,分派技術員進入農村,指導烤煙種植、烘烤與分級。什邡、綿竹、資陽、簡陽等地相繼開始種植烤煙,全省種煙面積從2000畝迅速擴展至1萬畝左右。
也是在1939年,貴州省農業改進所在貴定縣發放美國佛光煙葉種子,并試種成功。自此,貴州煙區開始形成,覆蓋全省20余縣。至新中國成立前,其煙葉總產量已達到35萬擔。
而在今天的煙葉生產大省云南,烤煙的栽培最早起源于開遠縣。1942年,美國優質煙種“大金元”大面積引種并推廣成功,其不僅適應云南獨特的自然環境,內在質量也達到了當時中國煙葉的較高水平。
歷史的車輪,滾滾向前。新中國成立后,煙草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。
經過數年發展,西南煙區煙葉質量有了較大提高,特色風格逐漸凸現,開始受到國內卷煙企業重視。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在1953年,在河南召開的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,玉溪江川、彌勒虹溪兩個產區的煙葉,被國內行業代表和外國商人打出了108分的最高分,摘取了“中國烤煙質量第一”的桂冠,為西南煙葉發展豎起了新的里程碑。
20世紀50年代,早栽早種、合理密植、合理施肥、及時封頂、合理留葉等科學種植技術,逐步在西南煙區推廣,改變了當地煙葉生產的面貌,顯著提升了煙葉質量。盡管云貴兩省種煙面積僅占全國的28%,尚無法與當時的“老大哥”黃淮煙區相比,但其典范的清香特色日益彰顯。用西南煙區煙葉制作的卷煙,具有“色澤金黃、油潤豐滿、香氣濃郁、勁頭適中、吃味醇和、余味舒適”的風格,備受市場歡迎。
然而,歷史的發展往往山環水繞,千回百折。自20世紀60年代后,受多種因素影響,西南煙區烤煙種植面積、煙葉產量、質量出現了不穩定局面。雖經幾度起落,但煙葉在西南各省已初步成為優勢產業,在全國市場上也有了一定競爭力。
改革開放春風勁吹,千帆競渡,秀木成林,一個屬于西南煙區的黃金時代也就此到來。
伴隨著煙草行業的組建,各省相繼成立省級煙草公司,烤煙生產開始進入高科技、高投入、高質量、高速度、高效益發展的歷程。特別是育種統一化、輪耕制度化、施肥合理化、管理科學化、烤房標準化等新的生產觀念的相繼引入,讓西南煙區煙葉生產走上了規范化、制度化的發展道路,煙葉的成熟度、產量、質量又有了新的提高。
北煙南移,則為西南煙區提供了崛起契機。
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,一些交通便利、鄉村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,煙葉生產逐步萎縮。傳統的黃淮煙區,農民種煙積極性有所下降。在西南煙區,則隨著交通等條件的改善,煙葉生產整體水平持續提高。一增一減之間,北煙南移的態勢逐步形成。
1988年,云南烤煙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擔,其生產規模和產量超過了河南省而位居全國第一。與之同步,貴州、四川等省種煙面積也穩步提升。及至20世紀90年代,西南煙區已經完全取代黃淮煙區,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煙葉生產基地。
篳路藍縷、白手起家,受制于區域經濟、交通、勞動力素質、科技水平等多種因素,起步之初的西南煙區在全國煙區中并不占優勢。但是,一代代煙草人始終在探索著最適宜當地的種植區域、煙葉品種和種植、烘烤技術,尋求著依托自然條件打造特色優質煙葉的突破之道,最終實現了在發展中 “彎道超車”。此后,雖然西南煙區也經歷過發展中起伏波動的“陣痛”,但這份“求最好、做最好”的初心,始終影響著后來的一批批煙葉工作者和煙農,成為西南煙區持續發展的“精氣神”。
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的鳳凰村,曾長期因為貧窮被人叫做“鴉烏村”。
2008年,一個新鮮名詞“現代煙草農業”刷上了鴉烏村村委會的外墻。不到半年的時間里,1條7.44公里的煙葉種植區主干道建成了,19條共25.08公里的田間機耕路修好了,32條共29公里的排灌溝渠貫通了,7個總容量4558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出現在山頂上,近450公里的管線、5639個樁灌水龍頭密布在鴉烏山的田間地頭。依托于煙葉生產基礎設施,鳳凰村煙葉產業迅速發展,全村實現脫貧致富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鳳凰村”。
“烏鴉變鳳凰”的美麗故事,正是西南煙區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結出的碩果。
2005年起,作為現代煙草農業的先聲,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煙區啟動。以煙田基礎設施、水利工程、機耕道路、土地整治、育苗設施、烘烤工場、煙葉生產機械等為主的煙基建設,迅速改變了當地煙葉生產的落后面貌。“水源充足、田成方、渠相通、溝相連、路配套、旱能澆、澇能排、旱澇保收”,西南煙區以大筆資金的連續投入,實現了煙葉生產基礎設施“跨越式”發展,帶動了現代煙草農業乃至現代農業水平的迅速提升。
2007起,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的正式提出,“一基四化”成為西南煙區發展的“主旋律”。除了生產“硬件”的持續強化,西南煙區通過不斷推進規模化、提升專業化、發展機械化、促進技術進步等措施,促進煙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。一系列更深層次的改變,相繼在各地區發生——
在云南曲靖,麒麟區大梨村村民小組按照“依法自愿、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、按股分配、規范管理”的原則,成立大梨樹村現代煙草農業合作社,統一經營全村928畝煙田。以合作社為紐帶,煙農更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,降低成本、共享效益,實現了“1+1>2”的效果。
在貴州畢節,一條專業化服務減工增效的新路子正越走越寬闊。2009年,黔西縣成為全國現代煙草農業試點,當年就實現了商品化供苗率100%、專業化機耕服務率40%、專業化采收率20%、專業化烘烤率40%、專業化分級率30%、統一編碼運送交售率50%,煙葉每畝用工迅速降低到25個左右。
在四川涼山,田間地頭的農藥瓶、化肥袋、廢農膜不見了,誘蚜黃板、頻振式殺蟲燈成為烤煙的“新伙伴”,煙蚜繭蜂、七星瓢蟲飛舞徜徉,一道由科技織就的“綠色防護網”成為新的煙田衛士。與此同時,“綠肥種植—牲畜養殖—廄肥還田”“煙葉秸稈生產生物質燃料—生物質燃料烘烤煙葉”“煙田地膜回收—再利用生產煙用物資”3條循環發展產業鏈也在當地成型,走出了一條質量內涵、特色發展、環境友好之路。
在重慶煙區,煙葉種植規模化,讓種煙真正從謀生手段轉變為致富產業。2013年,重慶煙農戶均規模達到28.68畝,煙農戶均收入達到7.64萬元,先后涌現出黔江麒麟村、酉陽沿巖村、武隆和順村等眾多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職業化種煙村,因煙而富的美麗故事處處可聞。
這是一縷縷陽光,更映射出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;這是一個個片段,更勾勒出一幅催人奮進的美麗畫卷。經過現代煙草農業的洗禮,西南煙區已然一片新天地。“田相鄰、路相連、渠相通、管相接、利相向、煙農富、家園美、人歡暢、樂融融”,一首流傳在煙區的“三字經”,成為西南煙區跨越式發展的真實寫照。
得益于現代煙草農業扎實推進,西南煙區煙葉質量顯著提升,上等煙比例持續提高,特色優質煙葉脫穎而出,為中式卷煙重點品牌提供了更強力的原料支撐。受益于此,西南煙區成為中國煙草產業鏈舉足輕重的一環,煙葉生產“排頭兵”“主力軍”的地位更加鞏固。
煙葉穩則行業穩。從1987年的“煙葉搶購”,到1997年的“煙葉大超產”,歷史上煙葉生產的大起大落數次危及行業健康發展,留下了慘痛教訓。2014年,國家局黨組結合歷史經驗和煙葉庫存高企的嚴峻現實,站在行業全局、發展大局,對煙葉生產作出了戰略性部署,并以“三年調控”作為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。
以此為起點,西南煙區開始主動調減規模,并走上了煙葉生產提質增效的新路。
“大塊頭有大擔當”,西南煙區各省在“全國一盤棋”的思路下,“嚴”字當頭,將“守住紅線”作為首要任務,不打折扣、不搞變通、不出偏差。以合同管理為主線,各產區牢牢把握落實面積這個根本,加強生產過程控制,嚴把合同簽訂、煙苗供應、煙葉移栽、面積核實、合同收購等關口,確保了調控目標完成。
如果將近年來的煙葉生產比作一曲雄渾壯麗的交響樂,嚴控規模無疑是其中的“主旋律”,然而,這又并非一曲單聲部的“獨奏”,提質效與減產量協奏共鳴,奏響了一曲“雙聲部合唱”。
以調整種植規模為契機,西南煙區優化生產布局、生產主體、生產組織形式、專業服務,圍繞全面提質寫出了一篇篇好文章,推動煙葉生產“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”。
特色品種,是煙葉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一張“王牌”。云南煙區積極推動特色優質煙葉發展,“紅大”和“K326”收購量逐年上升,成為當地煙葉生產的主要品種。特色化、差異化優質煙葉的推廣,讓云南煙葉在卷煙配方中更加“不可替代”。
專業技術,是提升煙葉質量和生產效益的“利器”。在貴州煙區,深耕冬翻、膜下小苗深栽、控氮增密、上部葉一次性成熟采收、散葉烘烤等先進適用技術在全省遍地開花,促進了煙葉營養均衡、協調發育、品質提升,更起到了減工降本的有益實效。
訂單生產,則讓煙田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第一車間”。在黔江,有石家基地單元;在巫山,有河梁基地單元;在彭水,有潤溪基地單元……近年來,品牌導向型煙葉基地單元已在重慶遍地開花。以訂單為媒介,工商雙方的手更緊密地握在一起,實現了“農藝研究到田、收購指導到站、加工指導到廠”,讓“渝金香”煙葉品牌名號越來越響亮。
機械化作業,成為煙葉生產提質增效的主要手段。在2019年的煙葉移栽工作中,四川省攀枝花市局(公司)免費為煙農提供打塘機120臺、移栽器400個,節約勞動成本400元/畝。從全省看,12種經過改良的機型完全適應山地生產需求,覆蓋烤煙生產移栽、施肥、綠色防控等9個重點環節。全程機械化,正在從一個美好的設想,轉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。
“規模化種植、集約化經營、專業化分工、信息化管理”,經過煙草人的持續探索,土地產出率、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,現代化農業的新畫卷正在西南煙區緩緩展開。
“減”有力度,“提”有良策,短短幾年間,煙葉產銷矛盾明顯緩解,煙區生產條件明顯改善,優質原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,煙農收入明顯提升。毫無疑問,正是西南煙區緊緊抓住了煙葉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,在改革中聚焦新問題、尋找新思路、求得新突破,才結出了奮斗路上的累累碩果。
回望,是為了更好地出發;眺望,是為了錨定前行方向。
邁入新時代,西南煙區正蹄疾步穩地落實著“控總量、優結構、轉方式、促增收”的工作任務,精心謀劃煙葉生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。揚帆起航正當時,奮發有為譜新篇,西南煙葉必將繼續香飄華夏,為中國煙草高質量發展打牢原料之基。
以上便是香煙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煙草種植知識總結 西南煙區70年發展之路回望的相關內容,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對于煙草種植之路的相關信息更加了解呢,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點擊:夏季高溫如何配送煙草 夏季煙草物流的四點注意!